当今书坛,写书法的人可谓千军万马,我看到书展或报刊上发表的“书法”有的的确不乏功力,也能看出借鉴与师承,那是写得不错的字,而很难称之谓“书法”。因为那是些没有文化的字,没有精神境界,也没有文化气脉相连。如果对中国历史、文学、绘画、建筑很少涉猎,又没有受到文化的深层浸润,学书便易生二种偏颇,其一,只是慕似,至多形似;其二,独出心裁,花样翻新,显得浮华而浅簿,而自我标榜为书法家,又不可胜数,但明眼人心中有杆秤,真正够得上书法家其实也不多,对黄照荣书法艺术评判,可谓见仁见智。我是把照荣放在书法家这一标尺来看的,并觉得是十分合适。

  我与照荣虽接触不多,但有些人你整天与他在一起也很难了解。照荣性格开朗,很阳光,具有人格魅力。偶有空闲就想与他一起聊天。一天我找照荣聊天,推门进去,他一个人在工作室里专心阅读南宋周密撰写的《癸辛杂识》,在我心目中这本书是供研究或者爱好文史的人读的,很难让一个以书法为职业的人读出味道来,只多少让我感到有些意外。那天我俩一个中午都交给了周密,叙述间我时而承受到这求索知识和彰显智慧的目光的重量。

  照荣是心怀经典虔诚传统的人,但并不意味着他固守一隅,不越雷池,相反一有机会,便会张扬自己个性,虽时而常常感到追逐天路时的茫然。但一种知识渴求牵扯着他的心,一种要超越书法技法上的“道”体光辉吸引着他。

  他写得一手高妙行草、隶书,却又四方寻师觅友,在极为谦和笑容背后,分明有着相当清晰冷峻的艺术价值判断能力。他早期师二王,以《圣教》为基,旁及《兰亭》、〈丧乱〉及大令、智永等二王一系,同时行书、小楷、中楷也紧抓不放,上追秦汉商周,下逮元、明、清,有名无名之帖、有考无考之碑,只要好的他都不放过。这期间他还把六朝名家草书通通读了个遍,史游、皇家、张华、昌硕等等,可以拿来的无一不取。有人说他是太杂了,他则说:“个个风神绝世、千古无双,怎还会杂?”之后他又放怀素、张旭、虚谷,并顺手抄了明季的“青藤”、“白阳”及王铎和傅山,然一旦得手,便又回到汉魏、六朝唐人的篆隶中去了,源清流浊,行书、草书,这出古入新的一系列,成了他一个秘不示人的法则,也成了滋养他篆书、隶书个性的秘笈,这是他认定的真理,也是他师古的法门。

  他从碑中求古,从帖中得气,探索书法中的“拙”,在他理解中就是大巧若“拙”,拙多于巧,老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黄照荣于五体之中,尤擅隶书。他的作品多半在情驰神怡之际,运笔重提轻蹲,圆锋左出,势出仰收,用笔急过缓出,尽势轻揭而潜收,首尾自藏,圆转遒丽柔润。

   他的作品因沉潜经典,而多了文化厚重。用照荣的话来说“中国书法流淌着华夏文明割不断的血脉”。几十年来从酷爱书法,日渐对甲骨文研究开始着迷,自此他写下不下上万字心德,实现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是黄照荣先生梦绕魂牵的追求。距今3000多年前,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第一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徐疾变化。多年来尤其是对甲骨文字考释和汉字构造象形、象意加以创新。为了寻根求源,照荣生活非常简朴,他数次专程到安阳博物馆研究殷墟出土甲骨文,无论能否读懂,都令他心生感动。一本刘鄂所著《铁云藏龟》36册,照荣几乎每天卷不离手,在他眼中古文字决不是冷冰冰的化石,而是具有性格神韵,令人敬畏。

   当今甲骨文书写存在诸多错误倾向,不循规矩、以意为之、沿袭误说、滥用通假、杜撰字形,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市面上很多甲骨文书法作品错误俯首皆是,甲骨文书法是文字内容向书法技巧高度统一的艺术。从历史情境转换殷商甲骨文的艺术价值,从混合形成中剥离出来用现代艺术学观点与方法进行研究整理,使之成为甲骨文书法变迁动力资源。

  甲骨文书法几乎无可借鉴的经验,于是借用其它字体,如经文、石鼓文、大小篆的用笔来替代甲骨文,作品虽多了几分书法气韵,但照荣看来却失去了甲骨文原有的自然质朴的意趣。富有艺术性的甲骨文书法创作既要保持甲骨文的本质特征,又要融入作者自己的意趣,把原生态的甲骨文转换成演生态甲骨文应该有不断的变迁而创生。基于这种甲骨文的学养,厚积薄发,在他的作品中距间行间,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提、具有节奏感,笔画转处方园皆有、方者动峭、圆着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流畅,文字结体长方,随体异形、任其自然、虽章法不一、方园有异、长扁随形、穿插避让、朝揖呼应,求形式与内容统一,赏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意美、音美、形美。甲骨文的基本笔划是横、竖、点、斜、曲,横竖的方折笔与贺弧的转笔结合,自然浑成,照荣的甲骨文既有甲骨文的契刻刀味,又有笔墨的书法韵味,下笔犀利、行笔重而丰实、收笔提而劲锐,无藏锋、逆锋、回锋、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写出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象形文字,不似之似,从刻写到书写把技巧转换的过程完成的天趣自然。

  倾心血生命之爱的艺术作品,由中央电视台《印象中国》栏目组杂志出版社出版了第一辑甲骨文专著,其作品所赋予的精神文化,终得到了世人高度认可,刘江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特意为照荣书写了书名。

  数月前我与照荣相遇,他说新近整理了不少作品约我去一看,来到他书案前,看到他那么多新品旧作,还是第一次,、仅真草、隶篆齐全,还书写了大量甲骨文书法,尤其是甲骨文比起数年前已更为精进,作品已脱尽书卷气,数年来基于常年累积,日浸夜历,与千年智慧者进行了心灵对话。他现在的甲骨文已是显得自然质朴,说实话我虽不会书写,但受父辈影响对甲骨文是有一种不可释怀的情结,当照荣准备出第二本甲骨文专辑,邀我写序,我是欣然应邀,正因他令我佩服的是与众不同,他所写的书法并不飘逸为主,而是以古拙朴茂居先,他的草书、隶书除了一股高古雄阔之气向你袭来之外,潜入你心底的便是这气后的韵,长期读书的滋养,其韵已渗透到他的腕臂间,熔铸于他的笔墨内,正因有了这样的内功,照荣的甲骨文书法已能触摸到了“技近乎道”的真谛,“曲终不散,江上数峰青”历史给我们的原生态甲骨文在黄照荣先生笔下催生,那不仅是历史岁月的一部分,还是他的生命全部。

        该文发表在湖州晚报、中国国学名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