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

描述:作者简介
图片:
 [删除]

描述:作品欣赏
图片:
 [删除]

图片:
 [删除]

图片:
 [删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寻找精神依归的家园           ——浅析奚伟恕的水墨山水画

美术评论家冯建中

看奚伟恕的山水画,较完美的体现了“气韵生动”的传统理念,作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家,包括奚伟恕在内大多出身于美术学院,伟恕在绘画审美上既接受了传统山水的滋养,又受西方绘画美学的启迪,他在当代水墨山水的美学认知上有着一般年青画家所不具备的过人之处。从他恢弘旷远的山水巨作,还是意趣横生的小品,都可让人看到他对新水墨的探索。
奚伟恕身置群山环抱的长兴中学任美术教师,多年来带着学生上山下乡,进行了大量的写生,他的足迹遍及南方的山山水水,以自然为师,把传统的认识,理解,感悟投射其中,将自然山水的情感体验在梦想的轨迹中,不断完善自己心灵中的山水景色,他的作品中让我看到作者少年的记忆,岁月的故事,它们带着梦幻的底色,铺展在画家的作品之中。
黑格尔所说“我们之所以我们,是因为我们有历史”。华夏文化具有数千年的积淀,古人的高度在我们面前岿然屹立,给我们可循的路径大抵有二种,一是翻过去,山登绝顶我为峰,就是说新的高度就是你自己,二是另辟蹊径,打个隧道通达山的那一边,实现曲径通幽的境界,而我们大多数的画家是在山坡边迂回,周而复始地寻找一条清晰路径。其实从艺之道历来没有清晰之道可行,伟恕的山水自黄宾虹入手,上下游弋于唐宋元明,旁涉近代岭南各家,镕裁取金,自成画面,作品中伟恕强调了“写”的功夫,尽管他的书法并不彰显,但绘画中的书写性确很强,“画”与“写”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画”是注重局部的涂抹,皴,擦,点染和笔法的随意,而“书”则更看重于情感的跳跃和精神的一贯,注重画面整体的综合考量。我非常欣赏他的小品《龙王山》、《雁荡云烟》等,在他的画面中石隙旁侧小草,苔藓,依形象所需而变,山石的明暗,凹凸嶙峋突兀,层叠秀润,画中的瀑布,水帘如丝,云垂烟接,轻盈柔美,画面中的古松,卧龙盘根,枯枝萝蔓,尽现老松愝蹇之美,远景为一抹远山,一片云烟,水迹弥漫,大块的淡墨象淋漓的雪绒,变幻出作者自我胸臆的山水,透露着隽朗野逸的柔美。在云烟生动中,渲染得生机四起,画境深邃而又悠悠抒情,古代文人画山水,意趣不在山水,强调个体思想情绪,从奚伟恕的画中可看到,他以山水气氛作喻,以形媚道,在夸张突出某一情节的同时,又合理关照到透视空间的关系。《太湖石韵》这幅作品虽画面单一,让人看了却非常养眼。伟恕在技法上以髓髅皴、弹涡皴参差并用,并以勾勒法,在造型上表现出作者的奇思异想,形状玲珑透剔,奇巧怪异。伟恕的其他作品,在题款上较为单调,往往被他搁置或者简化,恰恰在这幅《太湖石韵》的作品中,让我看到了多元的审美空间。
我发现伟恕从画面的布局、过渡、收拾都在“写”,那些树的枝干、山石、村室,尤其是山体的“打毛”(传统称点厾法),他不随意用笔而是充满情感的书写,书法意涵 的本质,就是充分考虑人与笔墨的统一,笔墨是释放思想情感的出口。
我与伟恕仅偶见一面,但从他的作品中让我看到他是有悟中国禅宗文化、对截断众念、凝神静虑的禅意把握与表达,从他的笔墨中变得空灵、模糊,在似有似无的空间里,那种莫名的冲动,就是来自生活和内心深处的精神期待,犹如在寻找精神依归的家园。他的一幅幅微中见著的小品中,可看出伟恕浸淫在深厚的传统里,将古人文人画那种隐逸高蹈的人格柔化在他的水墨作品里,把那种天人之际的幽思在他的笔墨间流溢出来。
奚伟恕的山水画写意为本,心性为源,从他的作品中,可看出作者综合表现了他对自然写意的领悟、感知和理解。中国山水历来是以形媚道,以虚静忘怀万虑,“五色令人盲”,伟恕的作品弱化了色彩的作用,将水墨作为创作的媒介,强化了素与“玄”。《溪山行旅图》这幅宋画是范宽的经典之作,伟恕虽是临摹作品,但在作品中可足见他的扎实功底,整个画面用笔大气磅礴,大胆构图,大块的墨色,大笔的渲染,可谓恣肆淋漓,云覆水翻,充盈着蓬勃的生机,有着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快意,在画面中夹带着画家对天地大美之恩、之情、之意的外化,是精神与意识的体现,以传统的积墨法兼之于渲染、积渍、皴擦等手法,浓墨浑厚,淡墨灵透
奚伟恕在绘画语言方面显得较为包容,在浑化与清晰的交映中寻找精神依归的家园,他以雾化的方式将传统山水画之散点透视,与西画之焦透视相结合,在传统笔墨精神与笔墨趣味的同时,以油画的色彩语言来丰富自己的山水画的色彩表现力,给人于一种耳目一新的审美语言。作品在虚灵淡远中,洋溢着一种温婉中和之美,这也是奚伟恕一以贯之的审美追求。


                       作者简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