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德: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研究专家和茶文化学者。1935年12月27日出生于河南开封。1956年组诗刊于《东海》。1960年于《诗刊》发表诗作。1961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任南浔中学语文教师18年。1979年9月任湖州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1991年12月评定为教授。曾任湖州市作家协会一、二、 三届主席、市文学学会会长等。著有《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两栖文心》、《茅盾学论稿》、《茶经故里-湖州茶文化》等。获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二等奖、茅盾研究学术成就奖、浙江省政府教学成果奖,湖州市文学事业功勋奖等。

少年诗情迷幻  文心画意禅悟
——读王平《震旦少年》感想及其他
李广德
    2019年10月13日,星期天,与王平(笔名:太王、三缘、三远等)手机通话,他邀请我去他的天香画苑聊文品茶。我说发现了25年前他赠送我的诗集《震旦少年》,扉页上题写着:李广德老师指正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八 王平。随即拍照,发送到他的微信。他欣喜地回复:感动,殊胜因缘。是啊,人生万物皆数,亦皆因缘,前因后果。
    王平称我老师,真的,我与他相识结缘比获赠他的诗集《震旦少年》更早。那是40年前,我还在南浔中学教高中语文,他是高一(六)班的学生。王平说他至今还记得当年读过我写的《“固也”并非“固陋”》,那是我在教学之余所写的一篇教学随笔,发表在1979年2月的《浙江教育》上。可见他在学生时代对学习汉语言文字就如何用心!但是论到师生关系,由于我不是班主任,而任课时却少有接近和交流。更因我不久就离开南浔中学而调任湖州师专中文系任教。
    一个文人,如果对语言文字没有下过一番功夫,对阅读尤其是写作没有兴趣、热爱、研究、精专,绝对不能取得创作成绩和文艺成就。王平的《震旦少年》就是他在高中毕业之后进入杭州大学深造,进一步广泛阅读、涉猎诗书,学习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乃至美术、宗教、历史、哲学等,博学专攻,深入精进而用之于诗歌创作的杰出硕果。
    1997年的第一期《南太湖》文学期刊,曾刊载我写的《“南太湖” 笔耕者跨世纪的铿锵足音》。当时我是湖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所以此文的副题为《来自湖州市作家协会的报告》,可以说是我代表湖州市作家协会对于本市作家的基本评价和衷心期望。在“抒写情感性灵的诗人们”这部分,我对李苏卿、周孟贤、茹菇、沈健、潘维、王平、李浔、刘世军等八个诗人一一进行了简介之后写道:湖州这个地方特别能出诗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地位的就有俞平伯、沈尹默、徐迟等,目前活跃在诗坛上的除上述者以外还有多人,有的已很出名且评介很多,如柯平、沈泽宜,我就未再作介绍;有的因不大了解他们创作近况也未能写,如应忆航、沈健(安吉)、房华、伊伊、俞玉梁、吴沈方、周江林、曹黎丽、卢笛、潘丽星、王兹南等。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湖州诗坛因他们而群星灿烂,而且将会更加绚丽迷人。
    对于王平,我当时这样评介:青年诗人太王,真名王平,在湖州师范学校任教。我听他谈过文学,觉得颇有见地。得到过他赠送的诗集《震旦少年--太王诗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他于70年代开始写诗,出过油印诗集。得过多种诗歌奖。他的诗很有个性,已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语言和风格。“与潘维恰恰相反,太王,极端内向,近乎羞涩地生活在湖州的水中,梦幻般与世无争。读他的《震旦少年》,我不由想起那株临流照影的水仙,清雅,高洁,把男儿的腼腆体现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很赞同沈泽宜教授对他的这种评价;同时,也认为:“他的诗的纯洁性是无庸置疑的,但是面对太王诗中的那种无可言说的孤独与忧伤,……一个过分内向的人,有可能导致自我封闭。……太王必须尽可能快地跳出来”。(《’94浙江文坛》)听说他前段时间因病住院,我在此祝他早日康复!并盼着读到他更多的好诗。
    2002年10月我从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退休,和夫人到加拿大、美国探亲、旅游。回国后,70岁差两个月我当选为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部主任,开始问茶、习茶、悟茶、写茶。2009年春,湖州市第一次禅茶大会于栖贤寺举办,我和王平皆与会。见面时,他赠送我一本油印的《写给朋友的箴言(25)》,署名“三缘著”。扉页有给我题词:念头一转莲花就开了!李广德老师雅正 三缘 戊子春于栖贤寺。此时的王平,已经不是当年的震旦少年太王,他已经成为一个大学副教授,名诗人,国学专家,佛学学者,禅学高人。
    近年,王平说他的《震旦少年》要再版,嘱我评论这本诗集。但我于诗少有创作,更无理论,只能说些感想。
    首先,《震旦少年》有一个副题:“谨以此诗集献给敬爱的父亲  太王 1993春”。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是1963年出生的,此诗集出版时他正是30岁,而立之年的儿子以自己的这本《震旦少年》诗集献给父亲,这是为人之子的青年诗人何等的爱心啊!尤其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流行华夏大地之时,诗中自有另一番父子真情。在微信中我曾对他说特别喜欢他写父亲的诗,甚至把《清明》原文抄录后发给他:“父亲,你的儿子/三十难立,简直像个混蛋一味向前方滚去……”“本来在你充满青草的胸膛,我仅是一只耳朵的问号/而今天却怕冷似的委曲成倒置的胎儿,嘤嘤吸泣/你真的在沉睡?为何我一醒就被你淋湿”……“面对菖叶和酒,纸蝶在火中翻飞(我还能说明什么?)/三闾大夫在身旁独自招魂(仿佛有鸾鸟和华盖的队伍,步云而来)/而我跪了下来,虔诚地接受写满星字的护照。”
    诗人这本作品问世26个春秋。而立之年“难立”的他“像个混蛋一味向前方滚去”。26年的滚滚红尘已经使“少年”的他步入半百的“不惑”岁月,再来读这首旧作《清明》,会有怎样的感触呢?我是后来才从旁人的文章得悉他早年“失怙”。而这在他的心理上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无论是自觉,还是潜意识。一个儿子对于父亲的忆念,有实体的接触,感觉,亲昵,喜悦,甚或不快,焦虑,乃至烦恼,痛苦。但最多的肯定是亲情,慈爱,这些难以生活语言表述,唯有意象的诗语方可抒情写意。写诗,真的是件很奇妙的事,而在“震旦少年”的诗人王平,诗句却轻易地仿佛信手拈来,我以为这是由于“我跪了下来,虔诚地接受写满星字的护照”。识见,灵感、诗的意趣皆根基于此。
    《震旦少年》有六辑,第三辑为《追赶父亲的歌》,这是此辑第一首诗的篇名。父亲,是怎样的人?诗人写道:父亲,你专制,强大又温柔可亲/你在宇宙中的奔驰更让我放心。而诗人如何追赶父亲呢?“黎明驶过 一而再 再而三/太阳驶过/太阳渗透镜子”“月亮驶过”……“太阳转动着白昼的圆圈/月亮转动着着黑夜的圆圈/马蹄得得 翅膀生风/相识和不相识的星子们繁忙地位移/马蹄得得 振动未来的元素/振动生命 春天 马蹄得得/多么愤怒而强烈——你人民的心跳”,注意,这里写的是“人民的心跳”,即那“马蹄得得”。而此前的诗句中有:“马高高地腾起 望见草原/父亲的表象 高高地跃过/在同样的时空中 反复跌伤”,两相映照,是否从具象、个体的父亲而升华、出现了抽象、广众的父亲?
    其实,诗人写《虹彩上的信念》说是“谨以此诗,表达对父亲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日夜的思念”,诗中出现了具象的“他一个人走动”,“他,总在未来敲钟”“——向今天走来”,而同样具像的“坐地而行的男孩”“忽然,他听到父亲—— ‘三’‘三三’……呼唤自己的小名”,同样是以意象的语言、空灵的想象抒写抽象的信念:父亲永在,慈父永生。因为在儿子的记忆和心灵中,父亲是“太阳和花的总统”,“总在未来敲钟”,“同时,他又在四方敲钟”。
    《夜空真美,使人流泪》的结尾是“溪水叮咚,昼夜不息/象一只倦鸟,我飞回浓重的娑婆树影/作巢,休眠,于父亲宽厚的掌心……”父亲的掌心如大地宽广!
    《津渡》写“父亲,为了一个更大的家园/让我们再一起商量”,而“我们试图并超载隔着山谷的对话/共同努力去完成一座比较象样的人性建筑”。后人努力又努力,而“父亲,你的柏舟/此刻也已经漂过了夜的清明/哦,我该怎样把忧伤的迷津引渡到你手指的方向,……”(注:此处的“柏舟”典出《诗经·国风》,而《清明》一诗中的“三闾大夫”是屈原,“招魂”则是用屈原的作品《招魂》。)
    《纪念》是《追赶父亲的歌》这辑中最后的一首,也是诗人写父亲的诗中最长的。既是纪念,也是送别;既是送别、纪念,也是祷告、祭奠。全诗由念想结晶。开头一句发问:“父亲,你是谁呢”,没有父亲的回答,虽然有一句:“父亲,你一辈子都在靠近那个回答吗?”全诗只有儿子的念,想,从儿子的念、想和儿子——“他”的童年生活意象透射出父亲之于儿子的慈爱与期望。而那个充满风雨和坎坷的岁月,“大地在肠胃中变幻/你吃力地扶风喘息/且隔着梦——轻唤我的小名”,而“所有‘曾经’的孩子”、“此刻,他们都成了迷宫中走乱了的钟点/是一群额叶受伤后经过华表忘了归路的蝴蝶”,即使“小鸡”的孩子们被雨淋透,“心红在夜里”, “父亲,你就这样躺着打雷”,睡着了,酣睡而发出响亮的鼾声,如雷。为了儿女,为了家庭,父亲不仅辛苦劳累,而且还要思想、追问,寻求“那个最小的为什么?”“常常坐立不安,在人群中匆匆走过/就象一串接近重叠的问号”,儿子感到父亲是“如此固执而悲壮”,且深深感叹“究竟有多少父亲都这样来不及回首就匆匆走过”,是啊,究竟有多少“固执而悲壮”的慈父、严父呢?儿子说:“父亲,你一生櫽括/最后也绳墨了自己”。春天又清明,“穿黑服的山水、乡亲、神鬼……/着白衣的子孙,所有的雨都为你让道开路”,诗人——儿子呼告、祈祷:“父亲,该是抛开人世和你一生的时候了——/你一个人去吧,/那个为你发光的宇宙,绝不会让你孤独!”(注:櫽括,词义有1.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2.[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剪裁改写。诗意为改正、改变、改善、改造,也可解释为修身养性悟道。宋·杨万里《檃栝东坡观棋诗引并四言诗二首》;绳墨,指木工打直线的墨线。语出《礼记·经解》:“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用以比喻规矩、法度、法律;或指世俗法度)
    这首诗作于1991年4月24日,是那年清明节后的20天,迄今已28年,把前面那首《清明》和这首《纪念》一起阅读或者朗读,仍然强烈地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发现诗篇闪耀着意象、色彩、意趣、韵味之美。
    父亲,在诗集《震旦少年》中是一个十分独特而鲜明的抒情达意对象。由于诗中父亲的意象已经由个体的具象升华到了广众的具有哲理的意象,对于读者就具有广泛而久远的感召力。在文学史上,“父亲”这一形象的创造使王平可以堂而皇之地跻身经典名著的“父亲”之列。
    除了父亲,诗人笔墨所写的还有:老人,兄弟,男孩,心理学教师,卡夫卡,上帝,临时工,护士,女歌手,报信者,守望者等。而这些人在进入诗人眼睛并潜入心灵之后,就已经异化成了打上诗人个性烙印的人物。各色人等,色彩斑斓,光怪陆离,表征殊异。例如:“老人在大樟树的绿荫里,坐了一个下午/身后是比他还年老的没有门窗的古寺/里面那个没有性别的菩萨,一直看着他的背影”……“夕阳沉下去了,老人站了起来向远山望着/夕阳沉下去了,狗也站了起来向远山望着”( 《老人》),语言清晰靓丽,意蕴可味,“老人”是明晰的。“那个把地球抱在双膝上写诗的男孩,已出现了打盹的现象”句中的“男孩”,字面意义可以认知,或许就是“震旦少年”;“他,她,裸体吃着果子离开了鲜美的‘羞耻’”的“他”、“她”是亚当、夏娃;而此诗中出现的“婆婆了一下腿间非生命的总统”的“总统”,“弄璋[一种可发音的玉器]的子孙,在下界/本来同出一胎,不存在谁归属谁的永恒的问题”的“子孙”,揣摸可以,要精确说出就很难,几乎无法捉摸、忖度是什么人。至于此诗中的事,能够肯定的是《圣经》创世纪的内容,却经过诗人的创造,改变,成为全新的,唯此诗才有的意象。
    诗是文学中最高深的艺术创造。读诗是一种享受,在于读者阅读时通过对诗句的意会,感知诗人的心智情感,即“心有灵犀一点通”,与诗人“心心相印”。而解诗、说诗、评诗则很难。前人说“诗无达诂”,要真正把诗读懂,解释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跟诗人面谈,交流,或许要好得多。
    我读《震旦少年》过程中,曾微信对王平说“你书中有上帝、圣经,受到影响……”他即回复:是的,这本诗集中受到佛,道,儒,耶稣,回教,犹太教,印度教,耆那教,苏菲主义,瑜伽术,藏密等深刻影响,那时甚至有一种想做"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萨和宁愿替众生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李老师能看到这点,是一种高见,也是我的荣幸。”其实,我只不过感觉而已,读者只要认真阅读《震旦少年》,从诗集中的篇名就能发现诗人涉猎之广博,研读、体察、思考、求索之旷远、精深。我要重重地说:几乎还没有发现有那一位当代中青年诗人的诗集如此“受到佛,道,儒,耶稣,回教,犹太教,印度教,耆那教,苏菲主义,瑜伽术,藏密等深刻影响”,从而使诗人“想做‘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萨和宁愿替众生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太王《震旦少年》的代后记《知音难觅》副题《医疗日程的绿卡》,如同诗集中的多数作品以诗——“寺庙言语”进行叙事、状物、抒情、写景、议论、记言,由于是“寺庙言语”,大多数读者无法直接、即刻进入语境,明确语意。但是猜想诗人要表达的是“知音难觅”。其时间为1993年4月19日,在“养病南浔家中”。
    然而,诗人“震旦少年”诗人还是遇到了知音。当然不是我,而是诗人、诗学家、评论家沈泽宜教授,1994年在《浙江文坛》首谈王平,给予高度评价;辞世前一年又读《震旦少年》,带病写下《一个早起的孩童》,发表在2013年11月23日的《湖州晚报》,是特地应诗人之约请,为王平(太王)《震旦少年》作的序,字里行间有着极其独到的精彩论析,精辟评价,精美赞誉。另一个知音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冯建中先生,他撰写了《天才少年——惊世表达 读〈震旦少年〉后感》。这篇评论以深厚的诗学理论和古今哲学的洞识与辨析,在首先揭示当今诗坛现状后,指出三远(王平)对美学,哲学,儒家,道家,佛学文化的精深之外,他己领悟到宇宙起源的本质。读三元的诗可将人领引到一个超验的世界,体验他诗里充满的无穷的神秘,而这种神秘是任何语言或文字都难于表述。我特别欣赏冯建中先生指出:诗人从佛学上来诠释“识”,“识”在《金刚经》中就有“若见诸相非相”,从爱因斯坦的宇宙天体物理学来讲是“聚能裂变”。 我赞同并借用冯建中先生的话表示:我非常惊叹,实在难于用才华二字来褒扬诗人,三元是位弃智绝圣者,他的诗是最高级的形式表现出诗人的宁静智慧,他以魔术般的語言,绵延内化了东方诗意。
    以上是关于诗集《震旦少年》一书的。而王平的其他作品、著作很多,均诗情洋溢,诗意蕴厚,诗语奇特,诗境深远。知音也很多,遍及海内外。如资深职业画家葛云泉(字上大,号灵山隐士),在其《当上大的画遇上三远的诗,看看比<老树画画>怎么样》中说:不论生活多么寂寞,总有一些事物在寂寞中相遇。啥家没有想到的是,本号5月1日发表的《鸡汤中的鸡汤:那来自玫瑰的循循善诱——三远箴言诗18则》,在微信这个无形的海洋中漂流,于某一天,某一地,被某一位书画家拾起,收进他的纸墨中。这位素不相识的书画家名叫葛云泉,字上大,号灵山隐士。他在三远先生的箴言诗中,选了10则,画就10幅精妙的国画,或取其题,或引其诗,或摘其句,诗意、禅心与画境,无不妙合无痕,看起来如出一人,真让人感叹:天下之大,何愁没有知己!……上大的画,遇上三远的诗,是一个资深职业书画家与一个天赋卓异的诗人之间的灵魂之遇,也是深藏于众我之中的禅心与理趣的相互参证与发明。它很可能不是“1+1=2”的效果,至于这个“1+1”究竟等于多少,每个读者都会有各自的答案。我对王平说:“极品好诗慧眼识。但他不知你也是画家。”王平谦逊地回复:上大比我画的好。
    近些年,王平以陆续创作《写给朋友的箴言》在文坛广受赞誉,以画兰题诗的诗书画三体合璧闻名海内外。如应湖州市委统战部邀请来湖州的原蒋纬国先生的秘书吴老先生特地到他的天香画院拜访,王平以画兰长卷相赠;加拿大著名诗人孟冲之作《题三远兄写兰》赞他:远公一百笔,笔笔吹清芬。/玉叶直能卷,锦茎柔可伸。/冲天逸剑气,着地生脂痕。/表里互穿插,淡浓相依存。/空山素雪里,乃见钗黛身。/瞻望久弗及,悠悠君子心。
    偈曰:人生在世,谋生择路。有缘相遇,知音无数。骚人墨客,道同艺殊。文心雕龙,冰心玉壶。诗画灵性,何须达诂。好了色空,阿弥陀佛。
                               2019年11月16日于飞英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