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汤巨炎,男,汉族,1952年生于杭州,现定居赵孟頫故乡,吴昌硕妻子施酒的家乡浙江湖州,斋号:寻真草堂,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中心,田源、罗小安教授高研班学员。

汤巨炎自幼酷爱书画,书法临学了魏碑、唐楷和二王书体,涉读遍临孙过庭、张旭、苏轼、米芾等历代名家碑贴,绘画尤为擅长荷荇水族丶走兽飞禽,艺术上力求自然真态,走中西结合之路,创作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有些作品被多国国际友人收藏。

作品欣赏

汤巨炎总是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感情来对待每一部作品。他在创作中有中国传统的画法,还有过硬的基本功,体现出朴实简练的绘画风格。他觉得沉浸于自己所喜爱的意境中,是一种美的享受。汤巨炎作品主要有人物、动物、花鸟等。汤巨炎老师技法精湛,依据传统而不拘泥传统,融中西绘画于一体,由于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力,在创作绘画中,熟练地运用各种绘画技巧,来表现不同题材的作品。对于同题材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千篇一律。

中国美术学院老院长肖峰为汤巨炎,题写了寻真草堂

中国美术学院博导,吴山明教授。为汤巨炎题写了汤巨炎书画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吴山明教授为汤巨炎题字

合气于漠,曲尽之妙

浅析汤巨炎水墨花鸟画

美术评论家冯建中

       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文人画有着辉煌而灿烂的一页,文人画,不是文人身份所画的画,而是一種超越形式,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绘画艺术,是以作者本人内心自省的一種外在流露。是不以笔墨取胜,不以形式悦人,不流于时俗。是强调画里画外的文化内涵,是以一種髙雅超逸之韵露于纸上,给人们带来无穷遐想的艺术。当今很多画家,筆墨功夫确是不错,但手下作品尽是老面目,甚至完全是在传统的窠臼中裏足不前,而自已还浑然不觉地向世人宣称,其作品是文人画,受某々的传承。文人画家历代不属于任何師承。放眼华厦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在这块深厚广袤的土壤中,从来也没有“文人书.” ,
“文人詞”,“文人詩“,“文人曲”,唯独是文人画,千百年来堂而皇之地作为水墨画的术语名称独占一隅,並在艺术史论中频々亮相,至今不竭。由此可見,很不一般,它是有着非常独特的影响力,其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意义,己远々超出文人画的本身,文人画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象。
       去年我与朋友一同去菱湖湯巨炎画室看作品,如不是我对他有着较深的了解,真会让我感到有点吃惊。他虽是毕业中国美院高研班,可他的作品与学院里培养出來的画家,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老汤画画更强调画外之趣,画外之意,包括他的画款,他的字圆朴巧致,乃是在纯熟中求得一種生涩之感,他的每一幅作品,是以趣求形,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汤老师画々是忽略了视觉上的美感,他所追求,所强调的是:画面中的文化内涵,乃至与社会人生有着潜在关联的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把他的画,定位在文人画的框里,並且认为还是合适的。

        汤巨炎出生于一九五二年,在江南古镇菱湖长大。菱湖从南宋以来经济文化昌盛,从属吴越文化,大运河文化,历代名人辈出。菱湖依河而存,因水成街,菱湖的小河,小桥,酒肆茶楼尤如一副浓郁的江南水乡美妙画卷。少时的汤巨炎天生聪慧,自小就爱画々写字,十三四岁的巨炎就能背诵唐詩三百首,熟读诸子百家。近年每逢与汤君相叙,鲜有谈及字画,每々让东汉,班固的《汉书》,刘歆的《七略》,司马谈的《六家要旨》成了咱俩从头至尾的话题,他的才学一直以來为我所敬仰,可他的人生确是坎坷不平。历史上的文人画家,大多是一些因仕途困踬,不是因仕途上的失意,便是深感世道险恶,在这些人身上,差不多都有一种”欲有所为,而又不能为”,和好名,负气的特性,这些人以筆性入画,放情山水,寄语花鸟,再造心境,强调主观情意的抒发,文人画就是一种心境外化的艺术。
      在我的眼帘中,汤老师的作品不流于时俗,力倡洗去铅华,是以一种高雅超逸之韵露于纸上,是书之气味,他不求形似,而神韵自足,是适一时之兴 ,看似墨戏之作,却是作者来自美的心音回荡。 如《野趣鳜鱼》,《鱼乐图》系例,画面端庄秀美,率意天真,着色和谐,墨韵生动,空灵简运,用笔飞动,点划凝厉,墨色淋漓,汤老师笔下的各种鱼,画得浑滑活脱,稀微隐现的鱼,与波光荇藻相动荡,画中的陪衬,在有景与无景之中进行交融渗透,在悖离中实现审美时空的穿越,让欣赏者有着濠梁之乐,给人于一种花欲言,鸟欲语之感,老汤筆下的墨荷,用笔十分洗练,一塘一池,水面清圆,风荷举,让人感到风声雨势,瞬间扑面而入,在激越遒劲之中,又点缀着水鸟,游鸭的温婉多情,世事沧桑皆凝于笔瑞,挥洒于宣纸之上。《举案齐眉》是幅白描作品,汤老师以中锋悬腕用笔,借以游丝描的技法,使线条显得干秀劲古逸,画中人物单纱薄罗,如浮云舒卷。最让人感动的是这幅《蟹菊图》,该题材已被古人画熟,难出新意,汤老师是凭着抒洩胸中之逸气,不求工整与形似,只是随兴所至,以作品来表现墨客的心府灵境,作者以文学诗词之心,去观万物,妙悟万物,並将自已完全受容于万物之中。他用笔昂藏,五歧四缺,正反分明,几枝秋菊,动摇风露态,含香由心吐 。画中的秋菊让人感到,清赏黄花浑欲醉,滿肚秋风也不饥。庄子曰:“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文人画乃是人落实在心性中,用汤老师的话来说,”既得茂蔚之姿,又获空灵之气,我喜爱画秋景,喜爱传递经历了风雨,依然傲然,喜爱花瓣无声的凋落,待到來年绽放的忍耐”。說得真好!那是一片用生命意家构成的浑沌。
       汤老师的画路很宽,画鹰是他的擅长,《天有十宵无》鹰之系例,十宵本是有形与无形的探索,借以鹰眼所透出的一幅睨藐不屑之态,晃如让人们游形于时空的维度,他的鹰或凌空苍穹,或虎踞秃岩,或凝神远眺,或栖苍松,闲睱小憩,乃至是初春之寒倦鸟归,真是画得各尽其态,曲尽之妙!回想数年前,汤老师曾特给我看的一幅作品《翠羽时来窥鱼儿》,从内容上看 ,它与人事全不相涉,作者将翠鸟刻画成目光凌厉,一幅何机待攫之状,在刁诈的神情中,祸心显露,喻指以强凌弱,寓意深刻。
       汤老师的画风是恬淡的,他的画没有信马由缰的张扬煽情,没有横泼竖抹的敷制铺成,却有信手拈来,源于生活的题材范本。荀子曰:“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古往今来,名家大师也不是培养出來的,鲁班不是土木建筑系毕业,华佗也不是医学院所培养,同样 ,从事艺术需思想与文化驾驭技能,如没有深厚的学养,广博的見闻,没有自身的修练,没有对人生天地间哲理的领悟,画画不可能越逸。 从王维,米芾,石涛,八大,至近代的吴昌硕,无不是持有澄静空明的心境,怀着文人所特有的人文情怀,和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来驾驭他们精湛的笔墨语言,通过心灵的扁舟來传达一种和宇宙的和谐领悟,来构筑精神的家园,他们的作品有着文人的孤高,潇洒,然而透过作品的背面,让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通常默々地肩负超越常人的沉重与无奈,同样,汤老师的水墨花鸟画,看似是平淡清新的艺术风格,但在画作的背面,让我看到作者在孤寂与淡々的哀伤中,难于兼济,而只能独善其身,只能在宣纸上浅唱低吟,其间画家心灵上的律动与精神上的棑遣,是有着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内涵,是灵魂的浸润,精神的放养,品行的操守。他作品最为可贵的是:画面毫无激动之处,是在法外求变,三教融通,欧阳修曰:”古人相马不相皮,瘦马虽瘦骨法奇”。汤老师以这种超越的情趣,转变为智慧,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营生在大自然中的汤老师,深解大自然的无言之美,在生者其乐自生,化者自安其化间,画源便潺々的从他的心源中自然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