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
图片: [删除]
图片: [删除]
图片: [删除]
图片: [删除]
图片: [删除]
图片: [删除]
图片: [删除]
图片: [删除]
图片: [删除]
图片: [删除]
图片: [删除]
图片: [删除]
形物从心 清操卓行
——浅析王美兰的大写意花鸟画
该文发表在天津美术出版社《当代中国花鸟画鉴赏》2012年6月
王美兰1960年生于浙江湖州。湖州位于杭嘉湖平原北部,自然风貌千姿百态,是一座港汊纵横入水乡的江南古镇。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众多、历代名人辈出,唐代孟郊、元赵孟頫、朱国桢、董斯张、吴昌硕等等。自幼浸润在这片沃土之中的王美兰天生聪颖,少时就酷爱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在理想与幻想的引领下,开始走上求艺之路。
二十多年来王美兰正是在继承了传统的写意形式,汲取了前人绘画经验,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给予重新的解读与扬弃后,完成了物象到心象的艺术转换。她先后拜山水画家刘祖鹏、书法家黄照荣为师,得老师蒙教,日渐步入艰难的大写意创作路子。在王美兰笔下的花卉、芭蕉、竹子,尤其是牡丹,并不是我们眼中的一景一物,它是一个艺术功力对象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我想是源于出身。绘画是十分讲究传承,王美兰的绘画是野路子,她并不是中国国画专业出身。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一下王美兰的艺术背景,我们就会知道,她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野路子。美兰在音乐、舞蹈、健美方面有着非常深厚的基础,她曾在1997-1998年,分别在武汉、沈阳二地获亚军、冠军殊荣,在艺术爱好的广泛性中,使得她对中国画艺术有着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我们看王美兰的画,会挑剔她的绘画中不具有正统出身画家的严格,但是在王美兰的绘画中确实有着他们所不具备的鲜活。
平心而论,我不太喜欢牡丹画,富贵逼人的牡丹与我有着天然的隔阂,我所认识的画家不乏有着太多的画牡丹高手。但大多没给我留下什么影响,而看王美兰的牡丹屏息间让我荡人心魄,今天王美兰在出书之际,邀我为她写篇花卉评述,委实让我感到高兴。
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是擅长画舞女优美姿态的大师,而王美兰在《牡丹》这幅作品中摆脱了形象过于自然而美的主观。画面音律、舞蹈元素等有机地融合,给人一种理想美的原型。她那种精密切割空间的花卉构图穿描方式,那种不求皴、擦、点、染,却极讲究画面平行、错落、交叉、叠现的构图,有别于他人。牡丹在王美兰的笔下绝不是单一地表现雍容华贵。她的牡丹自然摆脱了媚俗的胎气,画面浓淡相间,透明的花瓣,稍加点染的枝叶,看她作画,在笔饱墨酣之中,洋溢着自然气息。愉快的画面,成了她舒心的劳作,S型的分割线,相互排斥,形阴阳二体,似首尾相衔的鱼,妙用无穷的审美曲线,变换无群,笔意相映,花枝摇曳,沁心之音律,墨随意而生。牡丹似成了姿态婀娜的少女,摆弄着令人迷醉的舞姿,让人心生暗动,她画的牡丹不是仅靠单纯的技法,是通过文化对艺术来加以匡正,是一个艺术功力对象化的过程。
画家所传达的心灵体验,其实我们所得到的美感经验,正是来自同一根源性的灵魂,这一大灵魂亘古而存,却隐而不彰,美兰通过清华美院深造、研修了《美术理论研究》《书画创作》等,其间有幸得到张立辰、王培东、郭石夫等老师亲授,并成为柴津京老师入室弟子。美兰师心自诣,默默耕耘,她在书法用笔的形式美感中,体味毛笔线条的韵致,捕捉自然万象的生命力,用哲人的心灵去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她用破笔枯墨,粗阔的笔势,纵情挥洒,将芭蕉画得超然象外,画面有徐渭的癫狂,更有美兰的得意忘形。她以“一画”之理排列幻化笔墨,是墨与意象的渗透,是直感与远思的结合。
当今画坛,真正意义的大写意画家已是凤毛麟角,大写意的根本精神是以简率的造型语言,多变的笔墨关系来抒写自我真情,表达游心于天地间的大我之情。因此艺术感受是第一位,精神的写意比型式的写意更为重要,大写意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的忘我艺术。美兰是位非常有天份的艺术家,她的画在艺术感受与精神写意方面,我非常欣赏,美兰是位野路子画家,我寄希美兰在以正补缺的同时,千万别丢了你的野,丢掉了野就如同丢掉了你自己,一句老话“顿悟容易,渐修难”,对艺术而言要顿悟,但更要渐修,只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每件事,我可断言美兰定会有不平常的收获,相信美兰在这条最为艰难的大写意路子上,步步深入,大写出一部艺术家的自我生命。
作者简介: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吴昌硕研究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