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地处苏浙皖三省之交,境内山峦起伏、沈溪纵横,蕴含了丰富的陶土矿源、因陶土含铁量大,坯制的茶具致密坚硬,宜兴紫砂壶历经明、清二代的成熟发展,在宜兴称为陶都的同时它物化了中国千年的茶文化。紫砂壶的艺术价值是体现视觉的美感。这种美感来自造型的得体,比例的恰当,由此显示出典雅端庄,给予美的遐想与悠悠神思。

王利萍从小就在这片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沃土中浸润成长,自幼耳濡目染,少时喜爱美术,对紫砂工艺有着天生的禀赋,十八岁拜工艺美术大师倪顺生。文思敏捷的王利萍得到师傅的悉心教导,十几年的炼砺从艺生涯,她创作的作品,做工精细,神形兼备,在《佛手桩》这幅作品中,壶以树桩之形,在视觉上以竖线状,中间以一道去皮露骨,让人产生视觉上的变化及牵引效果。这把壶触手舒适,提手比重得当,口盖玩赏得手,用茶出水流畅,将壶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地溶合一体,将触觉的快感引发出人们的心灵美感。

无论是书法与绘画,艺术讲究的是感觉,一把紫砂壶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做壶讲的是“等样”、“等势”,其实就是造型学的“均衡”。从《子治石瓢》这把壶,给人们以怡润的质感,石瓢壶称谓壶中百变之首,无论是几何型体、自然型体、筋纹型体,在王利萍的梳理下,将各种不同的曲弧线或直线构成的圆器,表现出柔荑璞玉、曲折圆润,显示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而方器则线面平整、轮廓分明,表现出明快挺秀的阳光之美,她以圆器的柔顺,方器的阳刚,体现出阴阳之状。

一把好的紫砂壶,没有技艺的精湛,就不会有很强的表现力,缺乏艺术修养的作品,只有表面的光挺和精确,徒有其表,紫砂壶虽不同于表现特定形象的绘画和雕塑,而是表现着造型的一种内在气质。紫砂壶的优劣高下,最重要看其神,所谓的工,是人为努力可企及的,而神是超越技艺的一种意识表现。宜兴是一座积淀千年陶艺文化的古城,这让王利萍时而发生玄远幽思,这种幽思,激发出她对制作紫砂壶的某种探索与创新,把丰富的想象立体化。她的作品摆脱了文巧著称的董翰的同时又没穿上赵梁、元畅的古服,在我看来王利萍就像她师傅倪顺生一样,好喜将古人的或现代的多种技艺综合杂揉,并以此来表达出紫砂壶的“天趣”。

王利萍所制的紫砂壶,无论是圆器或方器,质感敦厚、温润、隽永耐看,壶内壁清爽利落,壶身的书画溶紫砂陶艺与一体,艺颠添锦,又不夺自然朴质的美感。印章款式大小与壶身、壶盖适当,既为落款,又为点缀,尤为她手下所制的方器壶表面挺括,平整规方,线条交结明晰,塑器构思奇巧,既肖型,又不落俗,将视觉的美感和触觉的舒适感巧妙组合一体,壶的口盖准缝严密,筋纹生动,嘴、把曲线流畅一致,整体呈现一种秩序美。

艺术是一种精神生命,是一种本质力量,是赋予垂范的意义,王利萍十多年来在其老师倪顺生的亲授传教下,她以自己聪慧的才智,高超的塑技,琢出自然的心悟,因此她创作的每件作品,做工精细,施艺严谨,在制作风格上追求“文心”,表现出作者自己的饱满的激情,取得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在王利萍的工作室中看她制壶,似昭君鼓琴,如西施浣纱,一双纤细而又灵巧的手将华夏千年的历史静静地梳理。

                                                        作者简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理事

                                                                            吴昌硕研究会     研究员

                                                                            赵孟頫研究会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