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丁蜀的历史源于陶瓷,丁蜀的制陶历史可上溯到6000多年以前,悠久的陶瓷历史积淀了丁蜀历史文化的底蕴,尤其是紫砂文化独步千年,紫砂茶具起始宋,盛于明清,其间前后出现了四大名家。董翰制壶以文巧著称,赵梁、元畅,时朋则以古拙见长,丁蜀紫砂壶以简练大方之形,彰显典雅之色,尽显恬静之态,因此历代文人深爱笃好。
紫砂壶是当今各器皿中最丰富的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紫砂壶不同于表现特定形象的绘画与雕塑,而是表现着造型的一种内在气质,紫砂陶艺作品的优劣高下,最终要看其神,而所谓的工是人为努力可企及的,一把真正的好壶,除实用性、观赏性之外,更讲究的是摆玩得手,以触觉的快感引发出心灵的美感。
紫砂壶无论是几何型体、自然形体还是筋纹形体,在郑小杰手下则表现出圆稳匀正、敦庞周正、转折圆润、柔中寓刚、圆中有变,他以高超的技艺,琢出自然的心悟,在他的每件作品中都融合了自然美感与自然生趣,尤其在“一身正气”这件作品中,让人们看到挥动的龙爪,似有涌动的波涛,纽卫龙首,俯视以纽为中心,整把壶以圆中含方的构图,充分掌握雕塑与空间关系的审美概念,壶身丰满扁圆,稳住了上半部的飞扬劲势,各局部皆卓然出众,流则浑厚有力、曲流挺而不过,直线与弧线交错运用,极有泱泱之风,远观此壶,飞龙于天。壶身以习仲勋所题“一身正气”,给人于仰天无愧之浩然正气,古往今来的大师们所制作的紫砂壶是非常注重线条,郑小杰制壶并不注重立体性,而更倾流动性,就审美艺术来讲,线条绝不是任一自然的线段,而是使形体演化成为或飞动或端庄的审美感受。美是由曲来完成,因曲线是最有张力和流畅感的,它既没有直线的生硬,也没有标准圆弧线的柔弱,它是介与力度与弹性的中间点,郑小杰通过线性自然地完成了从一名制壶名家到大师的华丽转身。
去年曾有一位癖好紫砂壶收藏的朋友在我家看到郑小杰所制的这件“福临六方”作品,面对筋纹如此优美的这把壶赞不绝口,该壶略成扁圆状,由钮、盖、口、身以至圈足皆贯以六棱,线条明晰工整、转折合度、筋囊饱满圆润、圆中见方、方中寓圆,尽管制作此类壶成型难度较高,郑小杰以精湛的技艺将作品造型挺拔有力,一种实用与美的高度和谐,整个作品简练大方,让人看了养眼出众。
二十多年来郑小杰在传承前人工艺的同时,博采于流,在审美的多维性中有着自己的考量,他制的壶既艺颠添锦,又不夺壶艺自然质朴的美感,他的作品主题发挥突出,显示出典雅端庄的气势,给人一种美的遐想,能激发人的一种希望和神思的追求,他以自己独特的壶言壶语来诠释制壶人生,从他的作品中让我看到作者在寻找内在精神与心理的物化,寻找香溅紫壶圆,飞雨洒轻尘的文人逸趣,寻找禅的虚静与神明的境界。
作者简介: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世界实业家艺术家联合会常务理事
吴昌硕研究会——研究员
赵孟頫研究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