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诗坛是空前多元,空前自由。空前活跃,与之同时也出现了空前游戏化,时尚化,平庸化的现象,诗性背景的枯竭和诗性视野的匮乏,在扁平的时代中,文化成了自由落地的碎片,而三元的诗一直以来我非常欣赏,自诩是他各种作品最诚恳而忠实的读者。
近几天我看了三元新作《写给朋友的箴言》,诗人以一种慢,一种简,一种沉着的优雅,通过一个个捡拾的记忆,诗人以儒、道、释的大元文化去体会人生的苦涩,三元以魔术般的语言写下了“迷情多是梦中梦,度世还须身外身”,该诗以超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诠释了有形质又源于无形质,读这首诗让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箴言所说的那样“攥紧手掌,里面什么也没有,而伸开手掌则拥有一切,从抽象意义上讲物质是人的错觉”,爱因斯坦曾指明,物质形于场,场是具有能量强度的空间,“度世还须身外身”告知了我们人只要超越了自己本身,就豁达开朗。
三元是位饱学之士,熟读美学、哲学,尤其对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沉潜极深,三缘通过向内心寻找“自性”的法式,领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理,凭着自己的直觉窥透了宇宙起源的本质,读到“粉碎空锁空,重识心中心”让我感到惊骇,它将我引进了一个超验世界,空即是无,“粉碎”是一种超越临界的聚变能量,重识心中心是以慧照,力觉破一切妄念,是以慧摄定修行心法“心中心”是心以外的无形质——灵魂,一直以来我觉得人的所谓灵魂与“暗物质”有关同时也倾向暗物质可能与佛家的 “六道轮回”有关,只是人类的世界物质构成的性质决定了人类不能进入“暗物质”世界,所以我们感觉不到“暗物质”的存在,譬如有人类的世界维度,阿修罗世界维度,天人世界维度,和所谓地狱世界维度,它们的本性是相同的,只是由于因缘作用,它需要物质转换的临界点,人类的思想活动过程中所释发的物质就是临界物质,佛家称之谓“识”,当人们的“识”与佛家的“识”相同时,就是聚能“裂变”“空锁空”粉碎了,湮灭了,人类就可同佛一样自由,任意出入维度的时空,粉碎了“空锁空”,人类的一切“相状”也随之湮灭。人也就与佛佗一样了。《金刚经》中对此就有了明确的闻释,“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诗人写这首诗并不是让我们读了 后感到它的神秘,而是让我们明白在一个微观世界里,很多常识是不成立的。比如“无中生有”, 科学证明在一个相对真空的器皿中,我们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发现它的基本粒子产生和增加了,这就说明无中生有,这所谓的无,不是绝对的无,而是虚空的状态。
诸佛世界是个维次空间,而我们生活在四维空间里,佛说宇宙有无数维的空间与爱因斯坦宇宙论中的多维空间是相一致的。
三元的诗其性质是综合性的,是抽象与形象的并存,哲学式的思辩和文学式的描述并行不悖,比如在《写给朋友的箴言》中,“何必算尽海中宝,一点通透万珠圆”,三元以超越常规的学识与道德并收的认识论,将道家“曲折为全”的思想作了一个诠释。即少者得.,多则惑,具弃聪明智巧之意,读他的诗让人明白物欲是扰乱人们心灵的根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今天人们并没有看透玄机,
而我们一旦通透,明心见性,心珠自朗。“一点通透万珠圆”整句读来,它包容了儒道释的文化内涵。通透从佛学上讲是一种“念力”,当我们的“念力”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就可随心所欲地变现物质,正因物质形于场,诗人以心灵本身的直觉,凭借感观知觉将我引领到达十方圆明之境地。这句诗配太古之绝,又符自然之道,原天地之美,又达万物之理,诗以最高级的形式表现出诗人的宁静智慧。这句诗反复读来,给我得到的是“打破虚空笑满腮,玲珑宝藏豁然开”。
我喜欢读三元的诗,读三元的诗每每让我们感到神往,他的诗蕴藏着无穷的神秘,诗人通过现实与过去相交的手法勾勒出轮廓,一切从最终开始,让时间在虚与实,过去与现在,在来回摆荡中交错,诗人三元以曲意洗心的方式自言,取求真理,以儒道释的文化精义与我们一道围绕对人性的思考,他是一位天才诗人,这种绵延内化的东方诗意,成就了三元在当今诗坛得以熠熠生辉的一抹独特之光,称得上他的诗代表的是一种精英文化。
作者简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吴昌硕研究会研究员
赵孟頫研究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