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谢珊瑚又名三五,1959年出生于湖州。现为湖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黄浦画院名誉画师。

                                                                                                                                        美术评论家冯建中

    花鸟画作为中国三大画科之一,它的主流秉承了文人画的传统,它描绘的对象不仅是花鸟,而泛指各种动植物,重在抒情,讲究意境。大画家王维“味摩诘之诗,詩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千百年来,画家追求艺术境界与价值取向,如“四大画僧”之一的朱耷,他的花鸟画简洁冷峻,他以画笔来抒发朱明皇裔的亡国之痛,文人画就是以生动的气韵,来表述笔墨語言。
      谢三五自幼喜欢画画,1978年师从上海著名书画家应诗流先生,得登堂入室之传,后又受数位名家指点,多年来三五在工作之余,勤奋研习,执着追求,绘画技法日臻成熟,作品張驰寄以情怀,抱朴含真,天趣盎然。画本寂寞之道,数十年如一日,三五以平常之心,画平常之景。一直来,他冀望在平凡的景物中,寻觅詩意,他画路宽,画题广泛,尤以花卉牡丹見长。至于花卉,他向來不怎么经意,兴到笔随,画面杂,乱,生,散均不在乎,正如与我喝茶时,他所说”几十年來,我好读书,不求甚解,乱涂鸦足以自娱”。这种充滿禪意,诙谐自嘲的形容,方可窥見三五”悦詩书以求道,洒翰墨以悦情”的心志。他画画如同我们写作并无本质区别,他只把绘画,当做一种付诸于視觉的人生叙事方式而己。因此看他的作品,无甚奇思,当然更沒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画面中的田园山村,湖泊垂柳,皆是平常之景,正是这种平常,让我更觉画中的趣味,三五虽接受过较严格的传统教育,对章法,笔墨,皴擦点染多种技法训练有素,但他沒有停留在因袭传统技艺的层面,更不像有些画家们一味地“摹古”,他的画作,都是经写生而來,十多年來,他始终走到那里,都要写生,以写生构成图像的厚度,面对自然,不断倾听自然的音韵,然通过心灵的体悟,转化为个人表达的方式。我始终认为大自然孕育的美,是人类艺术无法相比的,但为什么人类依然需要艺术,而且艺术创作会永久不衰,正因艺术是人类,对大自然存在的客观美的主观再创造。时下,人们往往将泥袭古人,说成是操守中国绘画的传统正道,換句话说,就是古人真已达到“无比”恒久的境界,而我们后人只能蹈循序态,重复旧有,当今画坛,人们如同课徒稿般地恭尊承袭,而不敢僭越,由此带來的怪象,大多的作品给人一种曾似相识的感觉,所谓艺术的雅与俗,在我看來,既不只在内容,也不只在形式,既不在繁简,也不在素艳,而是有沒有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否图变,哪怕是“沿释”,或是绕行,也比泥袭强。画家手中的笔,如不表达自已的艺术思谋,其作品属于他自已的也仅剩下笔墨了。谢三五冀望在这些平凡的景物中,去触目会心,寻觅詩意,我较欣赏他不经意的风格,长期以來,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里,被赋予雍容华贵,姿态优美,所以人们在画牡丹的表现形式上,画家们往往尽可能突出其花朵硕大,绚丽多彩,花团锦簇。而在三五的作品中,无论用色,用墨,造型,还是整体结构,他表现牡丹完全避开了习惯中的”王”者之气,未见丝毫取悅人而存在,富有层次感,且每个花瓣都有三四个层次,以墨线勾勒出枝杆,加以绿叶陪衬,枝多枯笔飞白,叶多润意泼墨,在虚实之中显出藏露并茂,在浓淡,干湿,疏密,聚散中遑任形神,墨之短长,得失由之,脱尽艳俗,使牡丹颇貝恢宏气象,谢三五笔下的牡丹,给人一种艺术穿透感,而不是艳丽感,是作者在作品中倾注了别样的感情,正這这种感情,往往能激发欣赏者内心有种热爱的冲动,所谓的脱俗,就是在画面中渗透出“势”的不可方物,“气”可夺百之精神,能将牡丹的“杀”气隐藏起來,让它在画幅中慢々地流淌出來,只有这样的牡丹,才可让人耐品,耐读,而不是窄看抢眼,再看无伸。

        艺术世界的疆域是宽阔无垠的,谢三五的作品带着不群的飘然,体现出一种客观自然的独特感受,与其说,表现的是自然的体悟,还不如说是,表现了作者的心境与生存的体验。他在传统的焦盘上凸现出一个现代人的理念。他画出意像花鸟接近于他的感觉空间,作品有着一股不可言传的,犹如梦幻般的色彩,和细腻的感情,清纯,直率。
   在《双林漾写生》这幅作品,整幅画面非常简洁,寥々数笔,虽是写生稿,远不是他对双林漾简单的写生,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幅抒发童年記忆和情怀的作品,画面有着天真的童趣,三五敢于在画面上留出大量的空白,在空白之中关照意像人间的呼应,从该作品中就在这空白之处,让人看到画的因子在活跃跳动,这是很不容易的。
谢三五的花鸟画题材广泛,那姹紫嫣红的紫藤、妩媚雍容的牡丹,欢快鸣噪的小鸟,无不流淌着他对大自然的陶醉,他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内在的生命和精神,画面中的景物,动抛呼应,回荡着大自然的磅礴,表现得是与大自然对视的心语。
花鸟画属文人画家最能表达闲情逸致,是悠然雅趣的平台,三五画梅兰竹菊同时,最喜欢画牡丹,以彰表其高洁,人们常说画牡丹俗气,我认为牡丹画俗气,也不在题材本身,而是我们所见,大量的牡丹绘画,手法雷同,问题并不在于什东西已被人们反复画过,而应该让自己画得别其特质,画家面对的是一个共同世界,但画家笔下的世界却不应该相同,三五的作品如同他写下了人生的日记,记录着人生流逝的岁月,无妨登高放眼,他的花鸟画不求惊世骇俗,却给人一种笔墨精妙,平中见奇的文气雅趣,作品在注意虚实穿插的同时,敢于强调实与虚大块面的对比,他用浓笔重笔画实,形成大的墨块和色面,给人于视觉上的鲜明感,同时在小、白点、线面则注重曲折变化,力求与主体块面共同产生交响,使得画面语言显得既厚实而又耐看,用笔似云行空,用色随类敷色,特别是画花卉,善于侧锋用笔以逆势取胜,枝蔓与叶,多为几何形,神气迥出,无则化人,眼眉藏珠,画面落款和印章与整体对称,不论所画内容及落款内容多寡,印章的大小,钤印的位置,不奢移、不草率,有着合璧之妙。
谢三五绘画有着心志超迈的领悟,新的形式已经创造出来,如要继续深入,巽希三五即在形式下增加内涵,将人工安排的王国,脱变成自由王国,当然这是更高的要求。

谢三五:于书画中修炼

文/王敏华

谢三五不是名家,不是大家,是艺术道路上仍在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一员。执笔无悔、笔耕不辍,是他的梦想。
他虽不是职业画家,可是与书画的缘分,却不浅。
17岁高中毕业的谢三五,在上海老家有幸认识了一门邻居,跟着学了一段时间的工笔画,自此对绘画产生了兴趣。这门邻居不普通,他是后来蜚声沪上的著名书画家应诗流先生。时光荏苒,20几年后应诗流先生应邀来到湖州举办画展时,还对谢三五这位学生念念不忘,托人相寻,又是一段故事。
不久,他从上海回到了湖州参加工作后,报名参加了市工人文化宫组织的业余书法小组。湖州的书法氛围一直很浓,在那边他结识了素有“吴牡丹”之称的吴迪庵先生,一起活动、交流。吴迪庵先生非常平易近人,没架子好说话,一段时间后,谢三五便主动要求拜其为师。传统的拜师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按老规矩拜了师,成为吴迪庵先生的第一个学生。在先生手把手地耐心指导下,系统学习了半写意花鸟、山水画法。为了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他又报考了湖州市苕溪工艺美术业余学校,如饥似渴地吸吮充实新的艺术养分,他系统地学习素描、水彩、水粉、油画等西画技法,三年的学习不仅为他打下了一定理论基础,更是开阔了眼界,广泛接触了素描、水彩、水粉、油画等西画技法。他希望通过学习西洋画,为传统中国画增加一些新鲜元素,通过他的勤勉实践,他的作品从技法层面、创作体验和艺术理念都有了较快的提升。20多岁的谢三五曾多次参加省、市作品展,不断积累经验,只是越来越忙碌的工作,让他不得不渐渐搁置了兴趣,近20多年。
对他而言,快乐缘于丹青。这几年来,在我的书画界朋友,尤其是著名大山水画家张复兴等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又重拾画笔,开始继续自己的艺术探索。
他喜欢平淡安静的生活,画中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也都总是透着一股宁静之气。“我想摆脱人世间的繁杂、城市的喧闹和现实的庸俗,向往清逸、平和、与世无争的阿弥世界。”他在家里作画,常常一个人静静地画到深夜,画纸上洒下的笔墨总是和着窗外淡淡的月光,让人不由得心平气和。
谢三五一直在探索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他勤练书法,取其精华,把书写元素融入画中。他总是默默地观察,静静地思考,一遍遍尝试,在笔会上仔细聆听各种点评。对于传统,他坚持不忘本、不固守,并积极融入时代意蕴。八大山人的线条、潘天寿的构图、吴昌硕的浑厚、现代化的元素,这些他都在不停地琢磨、参详,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
即便如此,他的画却没有浓重的修饰感,质朴的用笔看起来平淡无奇,甚至造型粗陋,尤其是他画中的那些雀儿、八哥之类,顾意以型为次以心境为主,给人一种“不是桃源似桃源,愿君忧愁掷处中”的感觉。
    他总是说自己还没有开悟,除了不断地练笔,以后还要多走走多看看。文学修为、眼界心胸都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正所谓“胸藏文墨怀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条路要继续走下去,于谢三五而言必定是一场修炼,一辈子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