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评论家冯建中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绘画,从一开始便成了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的记述、说明,直到后来的成教化,助人伦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不失对于美的传承,它也同时充分代表着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美的不同崇尚与共同的审美取向。
李大震,号扶桑老农,浙江湖州人,为潘天寿先生“入室弟子”,他的作品以豪放之笔,写悲苍之怀,藏奇险于平正,丑中见美,妍中见朴,老实讲学院派的画往往是因学术之学术,乃越进入就胆子越小,越怕差错,就越谨慎,越怕被人议论就越仔细,虽笔墨讲究,构图严谨,画面合理,反道失去率真,看李大震作品,挥笔拙野狂放,运笔天籁浑成,他以悟象艺术的思维形式,在客观的基础上,继而升华到更高层次的一种超常思维。
白石以匠心为妙,大震亦能墨法为妙,我一直认为大师一生练“心”,大家一生练“意”,画家一生练“法”,画匠一生练“技”。大师心存国民,大家意逐时政,画家法布绢素,画匠技优俗目,大师画的是思想感受,大家画的是生活体会,画家画的是物态形象,大震是潘天寿先生弟子,在他的作品中让我看到潘天寿先生著墨、及运笔的奇肆。
大震笔下的山石草木、花鸟擅于强烈而概括的外形,表现内在蓬勃生命力,以对真实物象外形的净化,达到意象美的目的。在《残土山房》这幅作品中,大震以粗犷的笔墨,简练概括的笔触,以夸张卤粗为上画出花卉,并以金、石、篆、籀凝重朴拙的笔法入画,线条雄苍粗犷的同时又不失纤美,整幅作品构图奇异,不落旧蹊,作品特质拙、粗、重,正是这份古拙和粗重,让我看到大震作画,主张绝圣弃智,追求自然,浑然天成。他的作品摒弃了机巧的美,摒弃了外在的浮华,以豪宕磅礴的大写意手法创作出具有内在美的艺术作品。
当今真正意义上的大写意画家已是凤毛麟角,大写意的根本精神是以简率的造型语言,用多变的笔墨关系来抒写自我真情。大震以阔笔、阴勾、阳勾多种技法抒写了自我。他的写意画在我看来已超载了自然界中的景象,艺术成了寄托画家全部欲望的母体,表达出了游心于天地之间的大我之情。
在《竹林仙客多》这幅作品,我看到了大震既知险绝,而又复归平正,我敬佩他的胆魄,整个画面可归纳三个字“主”、“破”、“面”。“主”者画面之中一片竹林以纵横之气自成主体之势,“破”者画中大群胖鹅与主体气势形相悖之气、之势,大群胖鹅破势越得力,反之越显主势之有力,“面”者将竹以强物象之块势,分阴阳之具体,整幅画面构图,用笔劲泼荒率,在空蒙之中显得枯拙淡朴,画风受吕潜、八大、天寿之影响的同时,他又能从容地逍遥法外。
大震绘画以粗阔的笔势,将鸟禽花草画的超然象外,在奇宕犷朴的画面中有徐渭的癫狂,更有大震的得意忘形,他以“一画”之理,排列幻化了笔墨,在野澹沉寂的同时,具劲健恣肆,这种视觉张力正来自大震着迷的,难于分说的种种灰色地带,他的画作连名称也偏好暧昧不明,让人无法简单的定义,大震以独特的笔墨语言来诠释了庄子论拙朴的精义,他的作品凝聚着炎黄子孙无穷的智慧,积淀了华夏民族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精髓,水墨本身就寓含哲学的基本元素,大震笔下的鸟禽花草没有什么具象和特指绘画形象,如同道学中的“天五”“地十”,在艺术的自由王国中,他摆脱了限制与约束,在自己的艺术空间中追求绝对自由,大震从最熟悉的生活中捕捉的精灵,通过他的画笔,一一成为鲜活,笔墨和宣纸之间每一次遇合都成了精神主体与生命大地相摩荡,让我们从他的有形无形的画里悟得大象。
作者简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吴昌硕研究会研究员
赵孟頫研究会研究员 著名画家李大震
美术评论家冯建中与李大震老师
右:评论家冯建中:中李大震老师:左赵孟頫研究会会長鲍宗盛
著名画家李大震
左一自由撰稿人张顺发左二爱尔眼科医院院长张明军左三李大震艺术馆馆长王兴昌右二冯建中右一湖州地方志办公室姚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