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该古琴为赵孟頫\制作
图片:
 [删除]任经岁月流逝的“碑林”

     一直以来,人们公论赵孟頫是元代最著名的书画家,他的绘画及书法成就和观念深深地影响后人,同时代的柯九思、邓文原、王璲、明代祝允明、文徽明、乾隆帝等,从中都汲取了不少营养,整个元朝书法几乎都笼罩在赵孟頫庇荫之中,可以说他是个上承晋唐、下启明清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式人物,他是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在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具有影响深远的大师。
赵孟頫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全才,他的文史地位,大概只有宋朝的苏东坡、清朝的董其昌可与他相提并论,除书法、绘画,他通法学,善音律,精篆刻,工诗词,但均被其书画所掩。
公元1286年就是元朝的至元23年,朝廷的行台治书侍御史程钜夫奉世祖忽必烈之派遣,到江南寻访贤士,寻得24人,赵孟頫位二十四人之首。此彰曾二次下江南寻访贤士程钜夫在1282年就力邀赵孟頫入仕,但遭赵孟頫拒绝。赵孟頫辩解道:“尧舜在上,下有巢由,孟頫贯为徽箕愿容某为巢由也。”但这一次他不顾他的好友戴表元“虚名何用弄灰尘,不如世上适高人”二百余长诗劝赵隐居山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菱菱”是劝人不要到深山隐居。赵孟頫为亡朝守节八年,目睹华夏文明随许多生灵摧毁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儒士的地位与乞丐几乎接近,如再不振兴儒学,华夏文明真要到了“礼崩乐坏,衣冠论丧”的地步,他表达了愿以经论之学,为世所用的志向“谁知国灭,史不灭,家声无愧三百年”。在赵孟頫眼里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但这种征服需要有文化的精英来具体实施,蒙古人的铁蹄征服了南宋,而作为南宋后裔,赵孟頫最终以优秀的汉族文化征服了蒙古人。他所从事的正是实践儒家的“用厦变夷”的理念,当人们责骂他丧志的同时,是否可曾想到,他正是用经论之学同化蒙古贵族,使得中国历史上有个正统的元朝,不然的话我们几千年文明不是随那些高士消亡在山林,就是湮灭在茫茫草原之下。这件事无论对赵孟頫本人,还是对元代以后的中国史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
赵孟頫入仕后,自元世祖手里官从四品,之后每年都有提升。元成宗接位官从三品,集贤赵学士、武宗二品中奉大夫、仁宗一品任翰林学士、荣禄大夫,推恩三代。作为前朝遗室,官为一品,是中国史上罕见。
赵孟頫为官力行,法刑曹,一去深文之弊,条事政府屡犯杆臣之威,佐郡治,则平反卒之冤;兴学校,则奖励勤劳之士。
至元29年(1292年),赵孟頫任济南路府,总管府事,有个盐场一打工男子,因怕苦逃离,就此失踪,他的父亲在其它地方找到一具尸体,便断定是同役者杀了他儿子,然而把这个同役者告上官府,那个同役者也不知咋地把这个罪名担了下来。赵孟頫在审理此案时“疑其冤,留弗决”,过不久认为被杀的男子又自己回到盐场,那个冤案才得以昭雪。当时郡中称赵孟頫为神明,其实赵孟頫是重证据、轻口供,他用时间来颠覆事实的出现。
在中国古代,政府官员要同时担任审案判刑的法官,也要参与国家的立法。有一次元世祖召集百官于刑部议法,邀请尚书省赵孟頫一同参加,当时刑部官员一至认为凡赃款满至元钞二百贯一律处死,赵孟頫认为如此量刑不适,他力排众议地说:“元初发行中统钞时,国家以银子为本,钞与实物价值大致对等,现在过了了二十年,通货膨胀,当今发行的元钞轻重相至数十倍,以后元钞会像中统钞一样贬值的。使民计钞抵法疑义太重。”他认为“欲以此断人死命,似不足深取”,并主张以绢计赃是为适中。这时刑部百官纷纷指责赵孟頫“今朝廷行至元钞,故犯法者以之计赃,公以为非是岂谷祖格至元钞耶?”沮格就是阻止之意,刑部侍郎杨某当即给赵戴政治帽子:“你反对用元钞计赃,就是否定至元钞,就是反对现政权财政政策。”以前法典‘亦与大儒共议’断然不可更动,赵孟頫理直气壮反驳:“法者之命,议有重轻,则不得其死,某奉诏预议,此有所不可,不敢不言,中统钞虚,故之元钞,谓之元钞终无虚时,岂有理哉,君言不揆于理,徒欲以势相陵,何也?”我赵孟頫既然奉命参加讨论,不敢不表示自己的观点,义正词言一番话,在场百官唯唯之称“公之言是也”。最终以赵孟頫观点写进了法典。有史以来也就是这部法典真正体现了生命价值取向。从上述二事,赵完全称得上是个法学家。
元大德七年,赵孟頫就儒佛之别向老师中峰明本叩问心要,中峰明本是元代最具超然人格魅力与高深禅修学问的高僧,元守帝为中峰加谥智觉禅师,瑧于一儒一释秉善权,二家之说不相悖,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家哲理禅机融汇合一,对赵孟頫人生道路起了很大作用。
赵孟頫写诗、写文章风格地涵海负,千汇万状,他往往能将极丰富内容、极深刻思想、极真挚感情,用极精练语言概括出来,这样的例子简直是俯拾即是。赵孟頫所写的“吴兴赋”:猗与休哉:吴兴之为郡也,苍峰北峙,群山西迤,龙腾兽舞,云蒸霞起,造太空,自古始,双溪夹流,繇天目而来者三百里。曲折委蛇,演漾涟漪,束为碕湾,汇为湖陂,泓渟皎澈,百尺无泥,贯乎城中,缭于诸毗,东注具区,渺渺漭漭,以天为堤,不然,诚未知所以受之,观夫山川映发,照朗日月,清气焉钟,冲和攸集。星列乎斗野,势雄乎楚越,神禹之所底定,泰伯之所奄宅。自汉面下,往往开国,洎晋城之揽秀据实,沿流千雉,面势作邑。是故历代慎牧,必抡大才、选有识。前有王、谢、周、虞,后有何、柳,颜、苏,风流互映,••••••。 这篇“吴兴赋”赵孟頫倾注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用词彻见心肺,文字精严,色泽秀丽。全诗以白描手法画出寻常景物,物我俱化,构成完整意境,宁静安谧,透散出淳厚的江南古镇韵味。
在《巫山一段云》诗中,赵孟頫将意与景能游刃于虚实真幻之间。“云里高唐观,江边楚客舟,上升峰月照妆楼,离思二悠悠,云雨千里阻,长江一片秋,歌声倾唱引离愁,光景恨如流。”本篇句法长短错综,诗中创造了一个美丽、静谧、空灵、深遂的景界,将月夜美景、云雨长江、愁离别恨交融一起来写。云里高唐观……长江一片秋。参差利落,骈散结合,写得极其自由而富有变化。世人对赵孟頫的文学地位是非常推崇,称他写的文章非是一般人所能读懂。前几日我曾在一位大藏家这里看了一幅赵孟頫所画忽必烈骑了匹汗血宝马射猎图,左上有元学士院鉴书博士题跋“翰林承旨松雪赵,魏公文章诗画妙天下。然世独称其善诗画,何也盖画法易入眼,而文与诗非造诣理者不易识,故往往称善其字与画耳,今观此幅深得李伯时之妙,今世学之者,或肥似而温润不及之,难矣,此少陵所谓真龙种自与常人殊,真佳言也,甲午秋八二月二十日柯九思题。”右上王璲题跋、王孙画马世无、敌一画一廻飞霹雳,千里长风入彩毫,平沙碧草春无迹,砚池想是通渥洼……赵孟頫以他美奂美伦、怡然自得的书法推动了以古法来矫正时弊的书坛革命。在文学上同样获得了很大成就,他创作了文学作品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成为贡献人类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
赵孟頫是个全才,他不仅通晓音律,更是一位制琴的高手。一把由赵孟頫所制古琴几经沦桑,但一直流传有序。古琴是赵孟頫后人送给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直至上世纪倪氏后人又完璧归赵,把琴还给赵后代,后人赵雪松把琴卖给江苏画家董欣宾。在二00五年嘉德秋拍中以900万元被王世襄所得。赵孟頫制“龙吟虎啸”琴以虫蛀古桐材所制,琴通身黑漆,久经使用,手指摩擦处露出栗色木材本色,古趣盎然。琴身长122厘米,额宽19厘米,尾宽14厘米,四五微间最厚处达6.5厘米,琴面金微13枚,弧度浑圆,头尾一致,琴背池上刻有 赵手书“龙吟虎啸”,其下嵌有一片古玉,在琴腹中赫然刻有“松雪道人”。只要对该琴略一勾拨,清越琳琅,发金石之声。著名琴家陈云林演奏“思春”,婉转的琴声如行云流水,从这把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古琴中流淌出来,其音质之佳,令世人感到神奇。古琴鉴赏家郑珉中先生说:“此琴在民国初被评为“十大名琴。”位居第一的是人称金手指宋徽宗所用一把名琴 “春雷”,是唐代著名制琴大师雷威所做;位居第二是“金银平文琴”,该琴是中国当作国礼送给日本,被日本视为特级国宝,馆藏于日本正仓院;而赵孟頫所制“龙吟虎啸”琴位居第三,由此也足见赵孟頫制琴亦非是一般高手大师。制琴神艺应与唐代雷威齐名。而唐代雷威是世家制琴,到雷威手里已沿袭七代,而雷威最具盛名。赵孟頫是王孙,做琴无非是自娱自乐,是赵孟頫天赋高,还是他腕中有鬼,我想也不是常人可思可想的。
赵孟頫在文化艺术上将袭古与革古、怀旧与鼎新,互相渗化,达到莫分彼此。他在文化艺术上几乎筑起了一座碑林,任岁月流逝,风雨消磨,与日与时俱增其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