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叶克勤,男,1964年生于浙江湖州,别署虚白楼主人、千陶斋主人、和斋、和父、和甫。性喜交游,不善做作,为人处事随遇而安。80年代始学书法、篆刻,得西泠张耕源、李早、陈威遐诸先生指授。书法初学唐楷,继习汉隶并上追溯周秦。篆刻以秦汉为宗,近年尤倾心明清流派印之研习。所作书印不事张扬,但求清净质朴和恬淡平和之趣。近年复好周秦、汉魏金石陶文收藏,涵泳其间,所作愈趋醇厚。书印作品尝多次入展全国及省市展览,个人传略入编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年鉴》。現为《中国篆刻》杂志学术委员。

汉印的审美取向与中国古代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是一致的,是最能体现儒家的崇高审美理想。篆刻行家,我认识不少,但总觉他们的作品似乎少了点什么,历代篆刻名家大師,其许多妙品传构都来源于写篆,如少了这一环节,是很难刻出篆意,墨趣俱佳的作品。篆刻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它既有书法的筆意,绘画的风彩,又有妙不可言的詩情,跳动的音符。数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吴昌硕篆刻的文章,被”光明日报论文选集”所选录。篆刻的渊源可追溯到商周时代,在千年的历史沿袭中,在中国篆刻艺术领域里,有着二座令人翘首仰望的高峰,其一,是秦汉时代的铃印,另一则是明清时代的流派印章。
  当下的篆刻,几乎没有几个能刻出具有个性,有风格篆書作品,仍至很多作者不仅写不好篆書,就连给自已的印屏“某某篆刻”,这几个行书款也写的非常糟糕,很多人只是在复制《汉印文字徵》,《篆刻大字典》等工具书里的字,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当今的篆刻艺术创作已步入式微期,他们忽略了篆书的练习,这些作品过度夸张,变型,过度依傍“名流“,在艺术的榥子下,在周始复月糟蹋艺术。
  几日前,朋友拿来一方由叶克勤老師所刻的印章,让我欣赏一下,一看着实让我有点吃惊,游刃恢々的印文“梦回溪山”,这梦字刻得如春花舞风,又如鸿毛顺水,在光滑柔和的线条中,显得清瘦挺拨,溪字落刀较深,却见须松,如蜻蜒点水。边款“问梅消息”云々,刻刀下的问字简有劲,如太华孤峰,这观字繁意綿々,如重山叠翠,整个边款,在平斜,曲直,粗细之间的矛盾变化中,做到了平中造险,平中见奇,具阴柔之美,有着温深徐婉,优游不迫的审美特质,看了这方印章,竞让我产生了鲜有的冲动。次日朋友约我与張顺发老师一起造访叶克勤老师的工作室,一跨进叶老师的工作室,让人十分震惊。

  一百几十平方的工作室,整々齐々地叠放了数千块秦砖汉瓦,就不同种类也在千以上,一个下午的交谈让我了解到:他迷失于商鼎周彝之间的同时,又畅游于秦砖汉瓦之内。並写下了大量考究性的,具有学术成成果的文章,受《中国篆刻》杂誌主動约稿,以“中国古代砖文及其鉴赏”为题,连续五篇连载约五万字之长,发表在《中国篆刻》。讫今尚未完稿,为绕该题脱稿约四五十万字之巨。当我与老师目睹了这一切,顿解了我们心中的迷团。眼皮下的秦砖,汉砖虽比较疏松,也並不易精雕细刻,可古人还是更多地进行了夸张,变型,图案中的线条,如折古刀,如断古钗,有着雄奇的变化。种々图案是充满话力的生活场景,一片瓦,一块砖,就是一页々鲜活的历史,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简洁的造型丝毫也不削弱其艺术的表现力,反而更是集中的暗示,渲染出一种情绪与万象。
  篆书是中国文字的鼻祖,古碑额的题词或册页封面的题词,古人都习惯于篆書,以示庄重,因此篆書有万佛朝宗的说法,说它是最古老是毫无疑义的。正因为有着老祖宗的地位,也使篆书固步自封,同时篆书从甲骨文开始,从金文,石鼓文,泰山刻石等,一直都是官方政治或宗教性的文宣工具。因此篆书从一开始就不讲究书写性。故在秦帝国灭之后,篆書主要存在于碑额印章,秦砖汉瓦等用具上,直到晚清,邓石如改变了近千年的作家方法,开启了篆书的书写性革命,借以毛笔的特长来表现篆书的笔意,在结构上,也打破了千年以來阵々相因的固定模式。民国时期的吴昌硕在篆刻上更是成就巨大,成为一代宗師。叶克勤老师潜心于对一块々砖,一片々瓦,及对古文字的研究,终在迷茫之中,找到了一条打开古今通道之门。喝茶间,针对我不时的发问,叶老师是这样回答我,”传承与创新是对立的统一,篆书篆刻有人认为理应发古,乃是愈古愈美,而倡新求变者认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我几十年对砖瓦,对古文字的痴迷,更让我对历史,对古人心存敬畏,我的作品就有着继承上学古代传统的印迹,但同时又心不甘背离时代的审美需求,我有着追随时代风潮的激情,却又不愿混同流弊”。短々的几句话,是叶老师对创新精神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有着自已独有的艺术思考。因此欣赏叶老师的作品表现形式,有着多样性的变化,既有苍劲的斑剥,又有着丰厚的凝重。
  一方”尘心洗尽”的印章,笔划纤细如线,细硬似铁,优美的形体结构源于铁线篆,施于毫厘不爽,渗入于玉筋书风,尘字上面的山字,则以方折劲峭之笔法,下部圆融与刚健相佐,这尘字的整体视觉,既流美,又端疑。印之趣的边款在家刻之中,间带凿刻,刀法尤如锯齿,穿凿合度,骨气洞达,不拘泥一偶,字的行间距间,纵横相涉,阖辟相生,叶克勤篆刻的作品,兼各家所长,他刻的边款刀法劲猛,沉凝,如寒山积雪,行刀游刃于虚,作品显得宕逸神隽,神彩飞动,可比肩陈鸿寿。
    今年四月二十二日《卓越之路一国家电网公司职工美术书法攝影主题作品展》在北京举行,叶克勤的篆刻让众多的观赏者,以惊奇的目光屏息欣赏。参展期间:原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十分专注地观赏了叶克勤的作品。一件々具有流美柔弱,且具丰富多变,充满天机的作品,让李岚清同志怀着莫名的喜悦,仔细听了叶克勤在现场对自已作品的介绍。並与叶克勤一起用铁笔抒情,共叙在研习古玺中交流治印的感想。叶老师对中国文字有着穿透的理解,针对各种不同的字,包括字的形,字的意,字的读音,在他的刻刀下,有着极为丰富的变化,从作品中尽可看到:字大有壮,字小形瘦,如独茧抽丝,字太纆,间带安适,如间云出岫,字太省,确带美,字繁顺带宽绰,如长霞散绮,字太疏,意结密,如窄地铺锦,字太佻,略带严整,如神鼎足,字平平中一带奇,如神鳌鼓浪,他在字的正与欹,均与变之中,有着丰富而又多变的美感意趣。
  在多种风格的印文中,最让我感到赞赏的还是变化,他的作品,刻浅有实,如蛱蝶穿花,刻壮有实,犹如長鲸饮海,绵里藏针,刻细有情,如仕女步春,杨柳垂丝,特别在转折承接处,却又显得十分便倢,恰似弹丸脱手般的圆活,在刻刀的断绝处,却似陆续,如长虹竞天,在作品的收拾之处,活脱是美女拈针。
   一枚上好的印章,在线质上看,应苍润,刚柔,金石气,久远感,从结字上看,亦篆亦隶,非篆非隶,亦古亦今,亦正亦俗,从章法上看,应是平和自然古朴,方正。
  几十年来,叶克勤一直供职于供电系统,线路工出身的叶克勤在篆刻中间有职业的秉性,刻刀下的硬度能断金切玉,如同埃菲尔铁塔,在坚固的同时,有着立体般的美感,而他在柔的表现,如同铁塔间下垂的电缆,有着细柳贴水般的曲线之美。本来可用克勤的名字来叙解他对篆刻的投入,当让人进入到他的世界,觉得实在是太浅白了,叶克勤对篆刻,对古文字近乎是一种痴迷,是倾生命之爱。在这几十年的心历过程中,他一直忠实于汉印典则的细节,这是他打开古今通道的唯一途径,加之于他有着如此深厚的沉潜,对古文字的研究,又有着自主独特的思考,他的作品是在不激不励的心态中,将自已的创作激情委宛地融入这种平和之中,而这种随意是在理
智的控制下而完成的,这就是打开古今通道之下,趋步于通变之门。
   撰稿人:冯建中,个人简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張顺发,湖州市赵孟頫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