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孙晓泉的杭州文化情愫及其书法
编写:薛家柱 赛初 翁诚刚
孙晓泉先生虽年逾古稀,今年92高龄,但精神矍烁,身体健旺。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杭州的文化事业。孙晓泉是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首任文化局局长。在他主持下,文化工作方面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恢复西泠印社、他担任建国后第一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第一次建立杭州市文联、创办杭州第一本文艺刊物:《西湖》和“诗画廊”西湖诗社;建立第一个杭州京剧团、话剧团、杭剧团、曲艺团、杂技团、艺术研究所……使杭州文化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波高潮,涌现出《西湖民间故事》、《寻太阳》、《济公大闹秦相府》、《西泠印谱》等优秀作品和不少优秀文化人才。
一、
作为文化局长的孙晓泉,一贯礼贤下士,尊重文人,不拘一格选人才。他不光对一些国宝级的大师关怀备至,与他们结下深厚友谊,如黄宾虹、潘天寿、马一浮、盖叫天等;即使对被“左”倾思潮视为“另类”的也同样尊重,如刘海粟、余任天、沙孟海、陈大获等。更为难得的是:在反右以后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竟大胆地把陷在政治漩涡底层的名人子女安排到杭州文化界工作,让他们有安身立命之所。如巴金的女儿女婿、谢晋、程十发的儿子、徐平羽的媳妇、黄源、……这些人当时被称为“黑帮子女”、“小牛鬼蛇神”,要使用他们,要有多大的勇气、顶住多大风险啊!可是孙晓泉义无反顾地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政策。
孙晓泉不管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对人都是满腔热忱。像对待老剧作家陆高平。文革后期,他受难、病重,孙晓泉在他最危难时,到医院去悄悄地拿出自己的钱给他,他在弥留之际都以为拿的是局里公家的钱。其时孙晓泉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还在接受审查。真是文人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从孙晓泉的身上,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对文化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关爱。
二、
对于西泠印社,孙晓泉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事儿,他总是怀念那时的印社社员和印社的建设工作。“文革”后西泠印社被彻底“砸烂”, 要恢复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1978年伊始,他便没日没夜、扑心扑肝(此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地投入到印社的恢复工作中去,仅用了两年时间,便基本治愈了文革创伤,全面铺开了诗、书、印、画的工作,迅速扩大和提高了印社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地位。
在半个世纪里,饱经风霜的孙晓泉曾两度临危受命,负责创建和恢复杭州市的文化事业。其中,他邀请到两位国家级大师担任西泠印社社长一事被传为佳话。
第一位是沙孟海社长。沙老与孙家相隔咫尺,他俩经常来往。记得1979年春节前夕的一天,他带着一枝半开的腊梅到沙老家,道:“聊增一枝春”,并将梅花插到花瓶里,顿时满屋清香。沙老夫妇很高兴,自然道谢,奉茶聊天。孙说:“现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了,西泠印社百废待兴。但冷老(指张宗祥社长)已经去世,今后的任务很重。冷老所遗社长一职,只有请您担任了……” 沙老听后很客气地说:“不行,不行。社长一职只有您当之无愧。”“我要有您那样的学识和修养,我就不会推辞了”孙说。沙老想推荐上海的人才,但孙说:“我们考虑,从工作需要和方便出发,社长一职应从杭州社员中推选。从德行、学问和艺术修养各方面着想,社长一职,非您莫属,这是诚恳的考虑,望勿推辞。”“既然如此,那暂且这样吧!反正要经过社员大会选举的。”见沙老答应,孙十分高兴:“好!就这样定了。我们现在开始准备,秋天要开社员大会的。”这时,沙夫人包稚颐走过来笑道:“今天就在我家午餐,包宁波汤团给你尝尝。我们都喜欢吃家乡点心。”“宁波汤团! 吴山路就有卖的,我吃过。”“不,那不是宁波汤团,是杭州人做的,差得远来。”沙夫人笑笑说。此时,沙老对着夫人说话了:“你先去包汤团,我要拿点东西给局长研究研究。”接着,沙老从一旧橱内抽出两张字画来,一是徐悲鸿的寿桃,一是陈衡恪写的扇面,都已十分破旧。他说道:“这里声明一下:我有两条自己的规定,一是不题写在世书画家作品,除个别的例外。二是不收藏古董字画。拿给你看的两件,不是收藏之用,而是徐悲鸿先生祝贺先母六十大寿的作品,是纪念之物。”“好!有这两条规定,省却许多烦恼。”但打开一看,使孙大吃一惊:寿桃颜色全部脱落,空荡荡的,十分难看。沙老说:“铅粉脱落,画不成型,还有办法挽救吗?”孙说:“这是非常遗憾的,这么宝贵的作品。当然,补救办法是有的,那就是请名家补画。可有人会认为是 ‘假画’,不如不补。” 再看扇面,更是糟糕。那“撒金”纸,年岁一久,黑糊糊的,连一个字也认不出来。孙只好两手一摊,表示无可奈何,最后说:“潘天寿教授不赞成用粉是有道理的。”说话间沙夫人正端上宁波汤团,还有菜肴。孙仔细品尝后,夸道:“味道好,个小、皮薄而细,馅多而味美,不管是细沙还是菜肉,味道都很鲜嫩。我想这就是宁波汤团的特点,对不对?” 沙夫人笑着说道:“宁波汤团你不能白吃哦”,便拿出一本写满了作品的《书画集锦》要孙挥笔:“留下墨宝来!”“哎呀,你饶了我罢,鲁班门前怎敢耍大斧呢?”于是众人大笑。
孙晓泉邀请到的第二位社长是启功大师。“文革”后,印社领导成员及其中坚力量大部凋零,急需增加学者型人物来充实领导层。因而局里决定邀请全国热心印社工作的学人参加印社。邀请名单如中有赵朴初、启功、罗福颐、陈巨来、朱屺瞻、谢稚柳、陆俨少、余任天、周昌谷……
1979年12月召开西泠印社建社75周年纪念大会,各路名家济济一堂、盛况空前。启功先生如约前来,一有空就为工友、厨师写字。稍闲中,孙晓泉为印社领导班子候选人名单向他征求意见:安排什么候选职务?启老风趣地回答:“我当个社员恐怕还不够资格呢?领导职务一律免提。”但最后选举,启老因其声望还是被选为印社副社长。1982年孙出事,跟启老的联系中断,但启老依然会问去北京的杭州友人:“杭州的那个爱文化爱人才的孙晓泉怎样了?”1998年孙平反,启老知道后高兴地说:“公道自在人心呀!”于是为孙书写了一首绝句:“骤风斜雨十几春,如今重见月华新,朝朝杖履湖边客,犹是当初散淡人。”孙接到以后,异常兴奋,敬和一首呈正:“博大雄浑老学人,华章远寄意何深?悬堂拜读会心笑,字字升华朵朵云。”如今孙晓泉耄耋之年,还特别爱读启老的文章,写下许多读书笔记。启老寄来的《论书绝句》《启功论书法》,孙爱不释手。特敬撰一联并写成书法:佳篇妙构,时闲中巨子也;国学名师,后继者何人哉!孙好几次说到,这么高水平的著作,现在世上已不多见。启老对孙写的《西泠情愫》也情有独钟,甚至在他重病弥留之际,还几次醒来嚷着要看《西泠情愫》,并让侄儿立刻取书来。孙晓泉每每想到此情此景,都会感慨不已。他说,这种真挚的感情,是至死不渝的。
三、
2000年元月,在海上明珠大酒店朋友们聚会,邀请到西泠老人孙晓泉前往。宴后请孙老泼墨,共书20余幅。写完第一幅即有人赞赏,鼓掌。时年,孙老八十又三。在场者有浙江开明书画院顾问、浙江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金士希、浙江省广播电视厅原副厅长梁雄、浙江省反贪局原局长杨夏柏,还有浙江省经贸委人事处长王益民等同志。写到最后,孙老书风一转,刚劲地写下了“是大英雄能本色,唯真才子自风流”对联,受者说:“真有沙孟海的风格。”叫声“好!”掌声四起……笔者记得自那以后,有十几次类似的欢呼及掌声伴随着孙老的泼墨和收笔。有人称赞为“龙飞凤舞”,有人说是“铁划银钩”,现场看孙老泼墨书写,是一种视觉艺术的享受。去年国庆节在新开元大酒店,他给“钱王大酒店”和电视连续剧“钱王射潮”题字,现场观者15人。浙江电影制片厂原厂长、电视剧编剧兼总制片朱喜年同志说:“太好了,太漂亮了!”掌声不断。大家纷纷向孙老求墨宝,孙老笑着说:“你们喜欢,我给每人都写。”还有06年10月18日在乾隆舫大酒店,杭州金瀚财务公司开业的酒宴上,与会者近200来人。当主持人宣布孙老要写字时,里三层外三层,把孙老围了个水泄不通。当孙老写下 “高朋满座”时,有人说:“好极了!”掌声哗哗地响成一片,求字的人排成队,真有“洛阳纸贵”之情景。
据景秀女士回忆,1998年5月1日杭州徽学会赴徽采风活动中,孙老奋笔书到深夜,多达70余幅,令旁观者非常感动,盛赞孙老美德。可见孙老的书法广受人们喜欢,他也从不索要润笔费。浙江省诗词协会会长戴盟赞扬他“人书俱老,德艺双馨”。孙老为别人写字,除了唐诗宋词以外,许多是他自己作的诗词和对联。他的文学功底好,记忆强,不记错一个字。
孙老的字温文尔雅,字如其人。但因山东血统影响,其书法有时连绵如疾风骤雨,有时疏放如瀑布悬空,在字间奔放的气势中,又以中锋用笔为特点,笔端随着情感而自然地挥洒。汉中书画院韩省华评价道:“气贯通篇神韵足,挥洒自如气恢弘。谁道九十老太翁,满纸尽透夕阳红。”这幅“金石缘”,与沙老书风相近,但更多些秀气,气韵十分生动。孙老的作品也反映了他作为革命者的坦荡胸怀;他的字意中渗透着浓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
晚清大书法家赵之谦认为,世上有两种人书法最佳,一为三岁稚童,一为耄耋老者。三岁稚童天性天真,情感自然流露;耄耋老者饱经风霜,经书满腹,故能信手拈来,而得醇趣。孙老的字型之大小、笔的松紧、墨之浓淡,通篇皆是在不经意间浑然天成。
去年,在美丽的西泠桥畔中国印学博物馆展出孙晓泉诗词书法作品60余幅。此次展览恰逢孙晓泉九十华诞,齐集他创作的诗词书法,如艺术长廊般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孙晓泉对人生的感悟,对文化事业的热爱以及谦恭好学、乐观淡定的人生态度,并凝其心神体悟溢于丹青翰墨,幅幅精彩人生。在座谈会上,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建一、省作协副主席王旭烽、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市政协副主席沈者寿、中国美院教授周沧米、市文联副主席杨培泽、省出版发行局副局长、余任天儿子余成、著名戏剧评论家沈祖安等都对孙晓泉为杭州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作了真切、高度评价。还有,著名书画家程助代表住在上海华东医院的父亲程十发激动地在大会上发言;当巴金的女儿李小林从上海寄来了《巴金纪念集》,特别夹上一张巴老的手迹“巴金感谢你们!”;当那么多的书画名家把自己墨宝敬献给寿翁孙晓泉,全场无不为之动容,响起一次又一次热烈掌声。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为孙晓泉题对联赞他:一辈子传播文化,大半生贡献钱塘!
孙晓泉与谢晋合影
图待寻找